通知公告
为更好推动“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加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工信部对所属高校“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经过科学编制,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规划》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主要建设任务和举措”、“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第一部分,系统总结学校“十二五”建设发展情况,分析研判“十三五”发展形势。
《规划》从七个方面对我校“十二五”建设发展情况做了全面总结:实施英才培育计划,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实施学科攀升计划,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实施科研提升计划,科研水平再攀新高;实施人才引育计划,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实施国际拓展计划,开放办学逐步推进;推进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实施基础能力提升计划,办学条件逐步完善。《规划》对“十三五”发展形势进行了系统分析。规划指出,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学校发展引领了新的方向,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开放竞争的发展态势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强化特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校部分学科既有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严峻的挑战转变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规划》第二部分,明确学校“十三五”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规划》指出,学校“十三五”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建设“双一流”的奋斗目标,积极适应开放竞争的发展环境,全力推进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办学实力,为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规划》指出,学校“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发展思路: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这条发展的主线,坚持“三个为本,三个促进”的办学理念,继续实施“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改革创新”四大发展战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以高水平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基础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党建和大学文化建设为保障,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整体提升,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显著增强学校以“双一流”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服务国家与区域战略需求的能力。
《规划》指出,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成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一批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拥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能够担当国家战略需求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流学科,形成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开放式、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基地,取得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对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原创性成果,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能力,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学校在若干局部领域形成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大学文化作用彰显,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软实力不断增强。
规划》还从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办学国际化等六个方面,对我校“十三五”主要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战略及愿景做了详细阐述。《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推进综合改革,通过重点实施学科高峰打造、学科高原拓展和学科固本强基,巩固形成一批优势学科,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初期目标,确保达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提升办学总体实力,进一步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实现“三航”优势学科群整体提升,建成更多一流学科,向一流大学迈进,为到建校100周年(2052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明确了我校“十三五”期间的九大主要建设任务和举措。
一是以“双一流”建设为指引,着力提升学科水平。面向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思路,面向国防特色学科体系化建设背景,面向两化深度融合的国家需求,以“双一流”建设为指引,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体系及学科国际评价标准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分类建设、分层提升,着力实施学科高峰打造计划、学科高原拓展计划、学科固本强基计划、学科国防特色提升计划和学科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强化学科特色,促进理工融合,提升学科水平,建成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
二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成长和发展,实施思政教育质量、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素质能力提升专项。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和学位点内涵建设工程。强化招生就业工作,提升生源质量和就业层次,实施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工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国际化工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强化质量监控和评价,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论文质量提升工程。
三是以高端人才引培为重点,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实施人力资源配置计划、“长空学者计划”,完善青年教师培优机制、加大创新团队培育力度等,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汇聚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精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以创新研究为导向,着力提升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国际学术前沿,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改革等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争做若干国际学术前沿领域赶超者,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研究领域;创建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高端新型智库,提高科技产出质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对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力保障。
五是以世界一流为标杆,着力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和水平。以国家“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为抓手,以国际化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国际化视野汇聚全球英才,以国际化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一流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计划、国际化校园平台与环境建设工程等,助力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流、人才培养上质量、科学研究上水平、学术交流上层次,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六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校内综合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评聘分离、级岗分离制度,建立“非升即走(转)”“准聘长聘”等制度,试行教师转岗分流与待岗退出,逐步下放用人权和职称评审权,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项目工资制等多元并存的收入分配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完善高水平科研促进教学机制,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大力支持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及绩效评价体系,创新学科科研平台建设机制,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及联合技术中心建设机制和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校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事业发展规划与重大能力建设项目申报责任制,推行学科建设规划及重大学科平台申报责任制,形成校院两级分工明确、权责统一、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资源配置管理制度。
七是以固本铸魂为内涵,不断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实施“三航”文化铸魂工程,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色和南航特点的大学文化,为推动和促进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八是以完善功能布局为导向,努力建设特色一流校园。从注重外延扩张、规模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从关注硬性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软”、“硬”兼顾的内在提升转变,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支持,实施办学条件充实计划,重点围绕明故宫校区改造和将军路校区建设,以增量投资盘活存量资源,优化完善“一校两区”布局,努力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一流校园。
九是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面向“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发展战略,根据“一校两区”布局,实施信息化专项建设,打造与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学校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智慧校园,形成具有感知、控制、协同与服务能力的智慧运行管理平台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各项事业的深度融合。
《规划》第四部分,强调了实施保障措。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十三五”规划领导管理体制,各部门、各学院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十三五”规划作出认真部署,实行分工负责,切实建立健全“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机制。二是完善政策保障,学校各专项规划、各学院规划要与本规划实现统一与衔接,各职能部门要制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构建支撑规划落实的制度与政策保障体系,确保规划和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的实现。三是多渠道筹措办学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主要依靠争取外部资源,多渠道、多主体筹措建设资金,特别是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建设发展资金。四是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目标导向、分类发展、统筹规划、动态激励”的原则,加强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和对资源利用的绩效管理,优先保障发展一流特色学科、实现重点目标所需的资源;建立建设绩效动态管理模式,对建设成效进行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分配资源。五是科学实施监督评估,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党派等代表人士的民主管理和监督职能,定期听取教职工代表关于改进“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和检查,在全校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氛围。
(来源:南航新闻网)